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: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完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制度政策,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?!备鶕嵤┼l村振興戰略“三步走”時間表,到2020年,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,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無論從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構建,還是具體思路和實際行動,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切入或發力,不斷推進鄉村振興。
推進鄉村振興基礎在精準識別,先做判斷題,再做選擇題。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落到具體村或村莊,不能停留在口頭或泛泛層面,要“一鄉一策”“一村一舉”“一莊一法”…………要拿出精準扶貧的精神和干勁,五級書記一起抓,上下聯動,對每個鄉村從人口規模、產業特色、文化底蘊等各個方面進行梳理、識別,判斷每個鄉村采取的振興路徑,選擇工作時機,確定每個鄉村振興的路線圖、施工圖和時間表。
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模式策劃,先有策劃,再做規劃。目前,國家、省、市,甚至縣都有鄉村振興戰略規劃。在宏觀層面思路比較明確,但在具體到每個村時,還需要措施具體、能夠落地,還要有個操作性規劃。但在做這個操作性規劃之前,一定要進行策劃,構建商業模式。策劃與規劃不同,策劃要解決的是市場分析、總體定位、產業選擇、業態組合、開發策略、創意營銷、運營模式、創收回報等發展的“靈魂問題”。確保產出的東西符合市場需要,既產得出,也賣得掉。一個鄉村要振興,必須有產業,產業要興旺,必須進行產業鏈延伸和產業功能拓展、融合,否則產業就難以興旺,這也是中央將產業興旺放在鄉村振興首要位置的應有之義。目前,大多鄉村的產業可能都是農業,而農業要興旺,在鞏固其生產功能的基礎上,就要盡可能挖掘農業景觀、文化、科普、教育、康養、休閑、旅游觀光等功能,通過產品創新創意、業態創造組合,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,把二三產的利潤盡可能留在鄉村,留給一產的農民。種小麥可能不掙錢,養豬人可能會虧本,但賣面粉面條、賣豬肉、賣肉包就會有比較好的效益,這就是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的要義所在。
推進鄉村振興核心在政策創設,既要政策分類作用,也要統籌集成使用。抓糧食安全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,把糧食生產功能區、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政策,高標準農田建設政策、“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”戰略實施政策,通過政府主導,用行政力量鞏固落實好。而鄉村振興關鍵在培育特色產業,即使有的鄉村選擇糧食作為產業培育,也要將重點放在糧食產業鏈的延長和糧食產業功能的挖掘上。這就要求鄉村振興的制度設計,應該首先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,主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,輔以政府引導,利用社會力量,將資金、政策、資源圍繞鄉村振興集成使用,改變以往抓農業生產、農村建設“條線各自下達”為“源頭集成下達”,使每個鄉村對資源和資金總盤子做到心里有數,并作有計劃一攬子安排,藍圖既已繪就,只要發揚釘釘子精神和足夠的歷史耐心,鄉村一定會建設得更美好,也一定會振興。
推進鄉村振興根本在科技創新,動力在科技創新,潛力和希望也在科技創新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,創新是第一動力。創新驅動戰略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。科技已經從早期經濟社會發展邊緣日益走近中心,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的主要驅動力量。發展方式轉變,產業技術升級,新舊動能轉換,關鍵在新科技的創新和應用上。省農業科學院大力加強學科調整和新興交叉學科的建設,積極招引人才,2017年專門在園藝所花卉學科的基礎上組建休閑農業研究所,主要從事休閑農業理論、休閑產業和業態創意設計、休閑產品和服務研發、休閑文化挖掘利用等研究,在傳統的農業“吃喝”功能基礎上,大力拓展“玩樂”功能。農業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模式和鄉村振興對科技正迸發出巨大需求,農業科技也正在展示無限的潛力。(作者為省農科院副院長、研究員)